【一折短剧-明朝】 基本信息(拼音,读音等)  我要纠错

简体

-

繁体

一折短劇-明朝

拼音

yī shé duǎn jù míng cháo

怎么读

【一折短剧-明朝】的意思和解释

【一折短剧-明朝】是什么意思(来源:教育Wiki编版)

一折短剧-明朝

一折短剧体制的形成,最早可溯源到“金院本”。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印的《吟风阁杂剧》出版说明,短杂剧“今虽不传,但可考知内容大抵杂采市井细事,以诙谐调笑为主,形式偏重于念诵对白以一场了事,不作多场情节贯串。”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短剧是元末王生所作的《围棋闯局》。但短剧创作成为一种文士阶层作剧的风习,却要到明中叶以后。而清中叶后杂剧又逐渐形成了短剧极盛的局面,如桂馥的《后四声猿》,边汝元的《鞭督邮》、曹锡凿的《四色石》,以及徐曦的《写心杂剧》等皆是。

特别是像桂馥的《后四声猿》,嵇永仁的《读离骚》,裘琏的《明翠湖四韵事》,洪升的《四婵娟》,车江英的《四名家传奇摘出》等皆合几个不同的故事为一本杂剧,这种体例更明显地继承了明杂剧作家沈采、汪道昆、车任远及徐渭等人的创作传统。尤其是徐渭的《四声猿》杂剧对清代的合几个不同故事为一本的短剧模式影响最大。更有甚者,在清代还出现了包括八个故事于一本的周乐清的《补天石传奇》,九个故事于一本的石韫玉的《花间九奏》,以及三十二个故事于一本的杨潮观的《吟风阁杂剧》。这些剧作大都也是由一折短剧组成的。“如果说以一折写一事的体例产生于明代,那么清代则是这种短剧趋向成熟和繁荣的时期。

  明代一折短剧不仅体制特殊,而且由于文人从事创作,戏剧艺术价值大为提昇,别开戏剧之一途,对清杂剧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。

资料来源:青藤书屋-明清南杂剧的发展轨迹


Tip:SCC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