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. 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
2 . 复句:
3 . 小八吓个半死一动不动,双眼看着我,似乎在祈求我的原谅。它全身湿透了像个落汤鸡。我的脑海瞬间出现了一个想法,难道八哥会洗澡?
4 . 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
5 . 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(《易经》
6 . ()从词法角度入手看词语搭配()从逻辑事理入手
7 . 没有人会整天郁闷或整天精彩,这反映的是你的生活态度。
8 . 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。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。求大同,存小异。
9 . 于是我挑选了一条大蚯蚓穿在鱼钩上,心想:来吃大蚯蚓的准是大鱼。我酝酿了一下,把力气集中到右臂上,用力把鱼线甩向河中心。河面上微波荡漾,看得我眼酸,还是没有鱼上钩,我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。
10 . ()搭配不当。例句“她穿着一件粉色上衣和一顶白色帽子”
1 . 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——《礼记》
2 . ()语意重复或啰嗦。例句“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”
3 .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,遮遮掩掩,躲躲藏藏春天就像出生的婴儿,娇小可爱;
4 . 晓鸿恰好面对窗户坐着,午后的阳光射到她的圆脸上,使她的两颊更加红润;她拿笔的手托着腮,张大的眼眶里,晶亮的眸子缓慢游动着,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——这是每当她想出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一道数学题时,为数学老师所熟悉喜爱的神态。
5 . 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(范晔《后汉书》
6 . 秋海棠那一片片小花,就像一颗颗亮晶晶的红玛瑙。
7 . 她挤进大门,把担子撂下地;走上前去,将地上的草揽好,用膝头压着,俯下身,双手使劲勒紧草腰子,提起来,扔到院墙角落。
8 . 我把拖把在水池里涮了又涮,再拧干,然后弯下腰,前腿弓起,后退绷着,“哼哧哼哧”拖起地来。
9 . 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(范晔《后汉书》
10 . 宁静的夜晚,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
1 . 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,显得又虚弱又疲惫。
2 . 暮色像半透明的纱,灰蒙蒙的罩着一切。
3 .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。
4 . 唐尧虞舜夏商周,春秋战国乱悠悠。秦汉三国晋统一,南朝北朝是对头。隋唐五代又十国,宋元明清帝王休。——朝代歌
5 . 好曲不厌百回唱,好书不厌百回读。读书贵能疑,疑能得教益。默读便于思索,朗读便于记忆。初读好书,如获良友;重读好书,如逢故知。处处留心皆学问,三人同行有我师。——古今贤文(读书篇
6 . 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7 . 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至不知难。
8 .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。
9 . 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,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,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;水把头埋入地下,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。于是就有了
10 . 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。
1 .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,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,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。
2 . ()拟人:把物当作人来描写。例如“古老的威尼斯沉沉地睡了”
3 . 举一而反三,闻一而知十。——宋。朱熹
4 . 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——三国·诸葛亮
5 . 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。
7 . 他又埋头写起作业来,屋里静悄悄的,只听到钢笔在纸上沙沙写字的声音。
8 . 君子不失色于人,不失口于人。
9 .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。
10 . ()夸张:为了表达需要,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夸大或缩小,突出印象。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
1 . 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(唐李白《将进酒》
2 . 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3 . 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,躲在树枝间。
4 . 人民大会堂的旁边停放着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小汽车。
5 . ()用词不当。例句“妈妈非常关爱我”
6 . 扩句的原则:()不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()扩充的附加成分必须合理()如有例句按照例句扩充。
7 .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背上跳下来,右手高擎节杖,大步走向前来。
8 . 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书林。
9 . 他瞪圆了眼睛,两只耳朵支楞起来了,细心地捕捉着每一个细小的声音。
10 . 业精于勤饿而荒于嬉,行成于思而毁于随。——唐·韩愈
1 .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,吟唱著欢乐的歌儿。
2 . ()事情发展顺序()时间先后顺序()先总述后分述顺序()空间推移顺序
3 . 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近水识鱼性,近山识鸟音。欲知山中事,须问打柴人。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,多看事实,少听虚言。
4 . 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。(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
5 . 天下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!
6 . 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——王勃
7 . 我点了点头,像个小地鼠似的钻进了西瓜地
8 .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,微微露出点粉色。
9 . 风是调皮的,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,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,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,让她们打着旋舞蹈。
10 . ()比喻:打比方,根据事物的相似点,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事物。“本体”+“比喻词”(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变成是)+“喻体
1 . 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2 . 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(吴承恩《西游记》
3 . 如果你经常抱怨,那你将变成一个负能量磁石,汇聚而来的负能量会让你日子越发艰难。当别人问:“你今天怎么样?”有的人的只会回应“哎,累”;“漫长的一天,都在工作”,或者类似的东西。而有的人则会以当天的小亮点来回答。
4 . 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因未到伤心处。
5 . 天时不如地利。地利不如人和。——《孟子》
6 . 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
7 . 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。(《老子》
8 . 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。
9 . 他发现塘边的狗尾草上,正停着一只红色的蜻蜓;只见弟弟瞪着眼,猫着腰,身子向前倾斜着,极慢极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,突然他把手一伸,两个手指一掐就把蜻蜓捉住了;蜻蜓拼命挣扎着,弟弟乐得又蹦又跳。他用一根细线扎住蜻蜓的长尾巴,一手掐住细线的另一端,放开蜻蜓,蜻蜓就飞起来了;他跟着蜻蜓飞跑,口里还大声嚷道:“我坐飞机了,我坐飞机了。”
10 . 绳锯木断,水滴石穿。(班固《汉书》